老科协专家赴南阳服务队
义诊现场
王宪龄教授讲座中
张振凌教授授课中
研讨交流中
本网讯(文/图 刘欲晓 张云芳)2025年9月14日,河南省老科协中医药专委会、校老科协“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队,在河南省老科协名誉副会长、省老科协中医药专委会主任、校老科协会长徐玉芳的带领下,走进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张仲景医院,开展以“中医药科普助健康、银龄行动绽光芒”为主题的义诊与科普活动。
义诊现场人流如织,预约候诊的患者早已排起长龙。王华兰、孟毅、魏明、靖慧军专家的诊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凝神静气,叁指搭腕细辨脉象,望舌苔、问症结,而后笔走龙蛇,为患者开具个体化中药处方。在针灸推拿区。邓素玲、赵俐黎教授指间捻银针,眼神专注如炬,指间银针轻颤,选穴、进针一气呵成,为众多痛症患者施行针灸治疗。这些银龄专家虽年事已高,却毫无疲态,将望、闻、问、切的传统智慧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化作一句句通俗易懂的嘱咐,刻进了每一位患者的心坎里,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国之瑰宝的魅力。等待义诊的患者中,有被子女搀扶、手持陈旧病历的耄耋老人;有从周边县镇早早赶路而来、风尘仆仆的中年夫妇;也有抱着孩子、眼神焦急的年轻父母。“我们在微信上看到省里的专家要来。”一位来自唐河县的大姐搀着母亲,语气中满是期待,“母亲的腰痛多年了,就信中医调理。能在家门口让省里过来的专家给看看,真是太好了!”。
与此同时,王宪龄教授“秋冬时节话养生”科普讲座在仲景健康大讲堂开展,场内座无虚席。王宪龄教授从《黄帝内经》的智慧讲到餐桌上的食材,“白萝卜是个宝,秋梨膏自家就能熬,少吃辛辣多喝粥……”她没有使用深奥的术语,而是将高深的中医理论化作了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生活常识。台下,听众们或奋笔疾书,或举起手机记录,一位大爷甚至带来了小录音笔,说要“带回去给老伴一起学”。她将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理念,像种子一样,撒入了百姓的心田,将经典理论转化为食疗方、养生操,让高深学问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实现了中医药文化“生活化”,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
同日上午,张振凌教授以“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与临床应用培训会”为题在南阳市中医院举办了专题授课。她围绕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创新与临床应用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介绍了中药炮制技术在创新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培训会为南阳市药学专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高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义诊科普活动结束后,专家团队与院方代表齐聚一堂,以“非公中医药机构质控探索和创新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大家聚焦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提升等畅所欲言,凝聚共识,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徐玉芳指出,此次“颈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是全省老科协系统“银龄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老科协中医药专家深入基层,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推广,也积极响应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是深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具体体现。
银龄动能注入基层,仲景故里赓续岐黄。此次“颈科普”活动,是河南省老科协“银龄行动”的生动实践,它展现了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奉献社会的崇高情怀。活动通过专家们精湛的技艺和科普工作者们的悉心传授,将资深专家的经验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的健康动能,精准下沉到基层,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中原大地落子布局的精准实践。
(编辑 吴晋一;审核 贾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