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本网讯(文/刘倩 图/王松鹏)为进一步加强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推动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2025年10月19日,由我校承办的“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研讨会在图书馆第二报告厅召开。专家汇聚一堂,结合各自学科建设的实践,积极建言献策,共谋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并形成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专家共识。
本次会议以“剖析学科现状、破解发展瓶颈、谋划振兴路径”为核心议题,汇聚了全国11所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学者,国产精品自在线国产校长王耀献,原校长郑玉玲、许二平,原副校长李建生、司富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学院(仲景学院)领导班子及中医基础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副校长任献青主持研讨会。
会上,教育部中医教指委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谷晓红在视频致辞中指出,面对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普遍的重视不够和相对弱化的局面,国产精品自在线国产发起“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研讨会意义重大,为加强中医基础学科建设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她立足中医学科发展全局,溯源中医基础学科当前困境的深层原因,深刻阐释了其作为中医传承发展“根与魂”的核心战略价值,并提出中医基础学科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要聚焦传承路径、师资队伍、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坚持“中医+”融合发展,不断筑牢中医学科发展的根基。
我校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仲景书院执行院长姚建平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并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及存在问题和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规划等方面向与会专家作了全面汇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李灿东围绕“中医基础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认为要明确学科的核心属性及建设的现实意义,并以中医诊断学的建设实践为例分享建设经验。强调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不能离开学科范畴,更不能离开中医理论,要强化中医思维,避免建设同质化,跳出学术研究的误区;通过完善合理的学科布局,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选拔优秀带头人,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科队伍,搭建合理的学科平台,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而产出一流的成果,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湖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平围绕“中医基础类学科建设浅谈”,讲述了该校内经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从学科学术发展与团队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及成效等方面总结了传承、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和经验体会;并结合《内经》的临床与科研转化展开深入探讨,提出要秉持“医者贵在格物”的理念,充分发掘内经中知常达变、天人相应、培元固本等核心思想,让中医经典中的健康智慧切实落地,发挥中医基础学科赋能“大健康”的作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喻嵘围绕 “聚焦内涵、寻求突破” ,强调学科评估是推动中医基础学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她详细介绍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自身核心优势,通过深化教研融合、聚焦人才强基、搭建高端学术平台、优化学科评价体系、拓展行业学术影响等多项关键举措,持续发力加强中医基础学科内涵建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战丽彬围绕“守正创新互鉴共赢”,指出中医基础学科发展需锚定核心建设目标,以政策为领航方向,精准把握学科发展现状与行业趋势;在现有政策制度框架下,学科建设应坚持以德为先、思政引领,通过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创新硕士生导师聘任制度、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健全青年导师制等多元路径,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书记李峰围绕“持续推动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系统总结了该校学科发展历程与近五年成效,强调党建引领、教育铸基、人才铸魂、科技铸骨、文化凝心的综合路径。指出要强化教师队伍“双带头人”建设,培育中青年骨干;深化“医学+”交叉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中医药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重视学院文化、学科文化建设,构建适应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发展的学科群。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书记郑晓红围绕“南中医中医基础学科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从坚守学术发展与育人初心、强化教育教学与课程课堂建设、推进中医经典临床发展、开展中医原创科学研究、促进基础-临床转化五方面发力。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促进学科交叉,内部推动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贯通;外部推动多学科融汇,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产出中医原创成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黎晖围绕“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中医基础学科建设之我见”,提出以笔滨制改革为抓手,实施“百人工程”引育人才;建设数智化课程、教材与科研平台,聚焦中医情志病、治未病等领域研究,促进经典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加强地区合作与文化传承,建成国内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培育及社会服务基地。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阚湘苓围绕“强基固本,助力未来医学创新发展”,强调中医基础学科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传承中创新以支撑未来医学发展;通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拓展国际交流等举措,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内涵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姜岑围绕 “中医基础学科建设的成中医实践与思考”,提出医工结合、医技融合、医信互通是中医基础学科的时代命题,通过构建“生态圈、人才圈、朋友圈、协同圈”发展生态,促进数智融合和价值重塑,实施师资以教学型、科研型、传承型分类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杜庆锋围绕“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确立中医经典的中心地位,推进经典进课堂、进临床、进实验室,形成“临床问题为起点、医史文献溯元点、机制阐述跟热点、临床疗效为重点、产业转化破难点”的创新范式;重视学科发展的方向、平台、学者叁要素和知识运用、传播、创新叁职能,并以情志病防治为例探讨了构建“新医学”的基本设想。
专家们的珠玑之言既深刻剖析了当前学科发展的瓶颈卡点,更精准勾勒了振兴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共识。
校长王耀献感谢专家拨冗莅临、传经送宝,高度肯定此次会议的价值和成效,并总结叁点意见:一、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势在必行。建议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常态化研究,组建中医基础学科联盟,形成发展合力。二、强化扶持保障,筑牢平台建设根基,构建师资培育与人才矩阵。叁、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关键要做好“六个一”:有一个好“掌门人”,选优配强学科带头人;有一支好队伍,组建卓越的学科团队;有一幅好蓝图,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好机制,优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有一种好文化,形成优秀的学科文化;有一批好成果,产出标志性学科成果。
作为我校发起的重要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不仅拉开了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的序幕,也是我校推进中医基础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行动。参会专家的真知灼见,既为我校学科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更对全国中医基础学科突破发展瓶颈、构建现代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下一步,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联合国内兄弟院校深化协同合作,推动专家智慧高效转化为学科建设实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贡献河南力量。
附: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郑州共识
一、中医基础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推动振兴发展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发展。
二、遵循中医基础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内涵外延,凝练研究方向,健全组织架构,优化机制保障,锚定目标链,强化人才链,优化管理链。
叁、突出中医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促进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经济赋能、健康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民生赋能。
四、激发中医基础学科内生动力,加强与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医、教、研、产”协同发展。
五、选优配强一批学科带头人。制定中医基础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优先选拔在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着作、诊疗技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强化其在学科方向引领、团队建设、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
六、组建一批卓越的学科团队。围绕学科主攻方向,构建人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式团队结构;基于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建立学科内部及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分工协作、联动攻关。
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定位、发展目标和核心任务,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学科建设路线图,形成规划—执行—评估—反馈闭环管理。
八、优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中医基础学科人员、经费等投入与支持机制,强化动态评估与激励保障。
九、塑造优秀的学科文化。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学术共同体意识,营造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学科文化氛围。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增强学科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
十、产出一批标志性学科成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和临床突出问题,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推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和“从1到狈”的创新突破,全面提升中医基础学科的核心竞争力。